记者 辛圆
海关总署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7.3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6%。其中,出口22.12万亿元,增长6.2%。前10个月累计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单月看,尽管10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下降0.8%,但这更多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抬升导致。据东海证券测算,剔除基数因素看两年复合增速,10月中国出口增速小幅回升至5.55%,较9月回升0.28个百分点。
在全球经济复苏不均,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等多重“逆风”下,中国出口仍然表现亮眼。对此,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分析师表示,这一方面源于出口市场多元化持续推进,另一方面来自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提升。
从国别来看,对美出口的持续下滑给中国总体出口形成一定拖累。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前10个月,中国对美出口2.52万亿元,同比下降17%。从10月单月来看,对美出口2482.6亿元,同比更是大幅下滑25%。
尽管对美出口持续下滑,但中国对多数非美市场的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从而为整体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撑。

前10个月,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值达到6.18万亿元,增长9.1%,占外贸总值的16.6%。单月看,10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为11%,是10月支撑中国出口增速最主要的地区。其中,中国对新加坡出口增速为16.8%,对越南出口增速维持18.2%的较高水平。
11月4日结束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第138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2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1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21.4万人,增长9.4%,占比69%。本届广交会现场意向出口成交额256.5亿美元,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成交额占比超六成。
华泰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年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出口显著走强,体现了出口商在强化自身优势、对冲高关税影响等方面的应对更为有效。
欧盟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前10个月,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4.88万亿元,增长4.9%,占外贸总值的13.1%。其中,出口3.30万亿元,同比增长8.4%。
对于中欧经贸的亮眼表现,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界面新闻分析称,一方面,欧洲需求复苏与新兴市场加速推进工业化为中国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欧盟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进口需求随之回升。
另一方面,罗志恒提到,中国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主要贸易伙伴自中国进口占其总进口比重显著上升。1-8月,欧盟自中国进口占其总进口比重升至21.9%,较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
除了东盟和欧盟,中国对非洲出口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前10个月,中国对非出口额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7.2%,规模再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10月份,中国对非出口增长10.8%。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对界面新闻表示,前10个月,非洲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从去年的0.2%大幅上升至1.3%,其中机械、汽车船舶、钢铁等基建相关产品是主要拉动。在中非合作深化下,非洲正成为我国出口突围新的增长点。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非洲工程机械出口总额达40亿美元,同比增长 51.6%,其中挖掘机约占对非工程机械出口总额的27.6%,是占比最高的品类。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对界面新闻表示,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后中国对非投资和在非施工规模上升,导致非洲对华机械、工业品等进口需求上升。凭借着产品的高性价比以及中非经济合作愈发紧密,中国在非洲进口中的占比还将进一步增加。
商品维度上,产业链快速升级迭代推动中国出口相对竞争力不断提高。
前10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3.43万亿元,增长8.7%,占中国出口总值的60.7%。其中,集成电路1.16万亿元,增长24.7%;汽车7983.9亿元,增长14.3%。单月看,10月中国汽车、集成电路等出口同比增速分别高达34.0%和26.9%。
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全球竞争力也不容小觑。华泰证券在研报中提到,中国锂电池出口占全球份额由2017年的35.9%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54.9%;纯电动汽车出口份额则从1.3%跃升至24.7%。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在全球的占比也由2020年的76.1%提升至2024年的86.4%。
罗志恒在采访中指出,近年来,中间品和资本品已成为拉动中国整体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相比之下,消费品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中间品是生产其他产品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和半成品,体现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配套与供给能力,资本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设备、机械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罗志恒表示,消费品比重下降,被视为结构升级的体现,这反映出口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环节向高附加值、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环节转移。
罗志恒指出,2017-202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12.7%升至16.3%。高附加值资本品和中间品成为出口主力,显著增强了外贸稳定性与竞争力。
陶川表示,中国出口端的韧性根基在于供应链深度与贸易策略灵活性,尤其是在供应链层面,中国制造业“全链路”优势在国际贸易不确定中凸显,以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可快速响应国际多样需求。往后看,具备供给优势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仍将保持较强韧性,从而对整体出口带来支撑。
徐天辰在采访中称,中国在“新三样”领域是当之无愧的全球主导者,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难以撼动。同时,“新三样”其实已经走向成熟,未来还将看到更多的“新三样”“新五样”涌现,例如工业机器人、AI终端等等。


发表评论